首页 > 文史天地 > 历史上真实的魏武卒,魏国军队的希望,终是昙花一现

历史上真实的魏武卒,魏国军队的希望,终是昙花一现

来源:趣史斋    阅读: 2.6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历史上真实的魏武卒,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提起战国的历史,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恐怕就是干戈与烽烟:无休止的战争,纵横对抗的乱局,秦灭六国进而统一天下……我们能深刻地意识到“战国”“战”的那一面。但除了统一天下的秦军,或是留下“胡服骑射”之神话的赵国军队,您对其他国家的军队又有多少了解呢?

在战国七雄里,除了摘得最终胜利果实的秦军,以及具有“中原政权有史以来第一支强大骑兵”之头衔的赵军,其实还有一支前无古人的强军——魏武卒。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装步兵。

相比于声名远扬的前两者,魏武卒显然算是“默默无闻”。这并非是因为这支军队不强,而是因为这支军队如昙花一现,只留下了让人扼腕的“传说”。

一、魏国军队的希望

历史上真实的魏武卒,魏国军队的希望,终是昙花一现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常看战争小说的朋友,或许对这段描述并不陌生。这是许多所谓强军的选拔标准,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精锐部队该有的模样。而这段话,最早描述的就是战国时期魏国军队魏武卒。

“衣三属之甲”,首先点名的就是魏武卒的分类——拥有重防护盔甲的重装步兵。彼时魏武卒哪怕只是在日常训练中都常全副武装,因而是当时不折不扣的重装步兵。

“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展现的则是魏武卒的射击能力。拉力高达十二石的弩,全然可被划归为重弩。而五十只箭,大抵是士兵们满足现实作战需要的基本配置。

“置戈其上”,强调的则是士兵们在弩之外的其他武器——长戈。据相关记载,那时魏国使用的长戈能达到5.54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长——戈。长戈与重弩的组合,让魏武卒的敌人们首先要面对如雨弩箭,随后又交锋长枪利刃,可谓是苦不堪言。

而“冠胄带剑”,说的同样是魏武卒的装备。原本魏武卒就是攻击力极强的一支队伍。而再加上坚硬的甲胄和防身的利剑,他们便是远攻近搏都无所畏惧的一支劲旅。且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秦始皇治下的秦朝,也难做到步兵人人佩剑。是故通过魏武卒人人佩剑这一点,我们也可看出魏国在建设这支强军时的巨大投入。

最后,“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展现的是魏武卒极强的单兵自持力和机动性。魏武卒全员被要求携带足够支撑自己3天的补给,并能做到半日行军约40千米。在当时,战车半天约能行进13千米,而魏武卒则能做到如今日士兵一样行进3倍以上距离。这样的机动性,在战国几乎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历史上真实的魏武卒,魏国军队的希望,终是昙花一现 第2张

是故总得来说,魏武卒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重装步兵,更是实力强到有些超越时代的强军。魏国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离不开魏武卒的“撑腰”。

二、魏武卒与吴起

也许看到这,您不禁疑惑:魏国这支强到可怕的军队到底是怎么建起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将目光放到一位充满争议的战国名人身上——吴起。吴起一生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在此不再赘述。我们要细说的,是他的军事思想和与魏武卒的关系。

作为兵家代表人物,吴起的军事思想十分明晰。他提出了“外治武备”的思想,将“教戒”推为治军首要。“教戒”不仅包括提高士兵的思想水平,更囊括对士兵的军事训练。且在吴起眼中,对单兵的训练是最基础的训练。只有提高了单兵实力,才能“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于是在奉魏王之命驻守西河时,吴起便深刻地践行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建立魏武卒。通过征兵,他首先获得了足够数量的士兵。随后,吴起以前文提到的一系列要求训练士兵,成功将那些原本与他国士兵几无差别的士卒训练成了身强体壮、远攻肉搏皆擅长的魏武卒。

三、魏武卒“一去不回”的缘由

历史上真实的魏武卒,魏国军队的希望,终是昙花一现 第3张

就创设魏武卒一事而言,吴起和魏国无疑是成功的。但遗憾的是,作为魏武卒的主心骨,吴起后来与魏国关系破裂。且在失去“军魂”的基础上,魏国的农业和经济又不能很好地支撑魏武卒的消耗。

于内,魏武卒失去凝聚力。于外,魏武卒又失去大量武器装配,衣食补给也出现问题。原本难逢敌手的魏武卒便迅速回到了同对手们相近的水平。且随着魏国称霸,国家需要面对的战事也有所增多,魏武卒的压力也就更大。是故随着战争的一次次消耗,吴起建起的魏武卒一点点被消磨,最后彻底被历史湮灭。

吴起曾以为——“先和而造大事”。魏武卒也确实曾在他的调动和领导下达到一个“和”的境界,为魏国称霸作出重大贡献。但可惜天下大事并非他一人就能决定,魏国也不是时时事事都能“和”。失去了吴起和强大的魏国,魏武卒也就只能被秦军和“胡服骑射”夺去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