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来源:趣史斋    阅读: 1.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吴良辅是清朝时期太监,受到顺治帝的宠幸。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吴良辅其实是被孝庄太后处死的,而吴良辅染指后宫之说,完全是后人臆加上去的,这种猜测完全经不起推敲。

大清入关之初,年轻的顺治帝很清醒地认识到“宦官误国”的巨大弊端,于是乎他规定大清的太监从此以后不能像明朝的司礼监一样,既让他们读书,还让他们参政甚至是执政,顺治严格限制了太监的品级和职能,让太监回归到了他们本该有的地位,在《清史稿》中,就记载了顺治定下的“铁律”:

“朕酌古准今,量为设置,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外官有与交结者,发觉一并论死。”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太监不允许擅自出皇宫,否则死,太监更不能够和朝廷官员结交,否则也是死路一条,而顺治帝还将这些规定写在一块铁碑上,立于交泰殿面前,颇有一副“违者,人人得而诛之”的景象

这就是清初的太监地位背景,比起明朝初年更低,可问题也来了,就是顺治在执行打压打击太监的同时,他竟然养出了一个“大太监”。

这个大太监,就是吴良辅。

顺治登基时极为年幼,而朝政又被多尔衮所把持,所以顺治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和太监在一起相处,在这个过程中,顺治和吴良辅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吴良辅虽然是太监,他本人在宦官这个体系中又是特殊的,顺治大力打压宦官,却把吴良辅当心腹,随着多尔衮慢慢放下权力,顺治想要亲政,就只能先让身边的宦官出去“接触”。

随着多尔衮去世,顺治彻底亲政,吴良辅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在皇宫中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在外朝也同样有关系网。

而吴良辅也确有能力,不是那种只会一味讨好皇帝的太监。

鉴于清初太监机构的简陋,吴良辅提出了效仿明代的二十四衙门从而建立“十三衙门”,以便更好侍奉大清的皇族。

所谓“十三衙门”,分别是:

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监、惜薪司、钟鼓司、兵杖局、织染局。

从这十三衙门的名字大多数带着“监”的特征就可以发现,十三衙门本质上就是以“宦官”为主机构,而吴良辅又是十三衙门的推动者,自然是这些宦官中最有资格掌管的人,吴良辅也自此开始走上权力巅峰。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第2张

要说十三衙门的设立是否违背顺治自己定下的规矩,其实这也不算是,因为十三衙门终究是属于内务部门,隶属于内务府,顺治只是说了不允许宦官随意外出以及结交外官,所以给予十三衙门在一定程度上的权柄,这是说得过去的。

比起明朝的“二十四衙门”,十三衙门其实被很大程度削弱了职能,因为在数量上,十三衙门既比明朝少了十一个部门之多,而且还只能由宦官管理,在明代,二十四衙门还有大量的品级官员在衙门任职,到了清代就只能让太监管理了,这不就是变相地削减其职能范围吗?

相应的,太监也理应受到朝廷的削弱和管理。

可问题来了,吴良辅凭借着与顺治的关系,是不是会“越过”底线呢?

答案就是:会。

十三衙门看似只管着内务这一亩三分地,但问题来了,这十三衙门里有一部分机构是要让太监和外官打交道的,而吴良辅作为顺治身边的红人,其他官员会不会起结交的心思,除此之外,就算顺治知道了吴良辅和其他官员私下有所往来,是不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顺治虽然对外人从不心慈手软,但他对身边的人向来都是很宽容。

就这样,吴良辅这个太监走上了“贪腐”的道路。

靠着职务便利,吴良辅常常走出宫门与其他外官结交,而吴良辅虽然是太监,可他也并非没有自己的亲人,自古以来,太监最不考虑的就是自己的血脉传承,但永远重视皇帝和自己尚且在世家人的利益,所以吴良辅是存在贪腐动机的。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第3张

顺治十年时,朝堂爆发“北党”和“南党”之争,北党首领陈之遴和南党首领陈名夏互相争权引起了满人的不满,而刚刚好,这些党争有牵扯到了以吴良辅为首的宦官群体。

注意,是牵连到宦官群体,而并非只是吴良辅一个太监。

陈之遴本是明朝进士,父亲更是大明顺天巡抚陈祖苞,可陈祖苞因为防守清军入侵的时候失利,从而被崇祯革职下狱,陈祖苞不久后畏罪自杀,崇祯愤怒无比,既然陈祖苞死了那就责罚他的儿子,命令榜眼陈之遴永不能在大明当官。

被大明抛弃后,陈之遴便有了投清的底气,而顺治对陈之遴也特别看重,几乎年年都有升他的官,陈之遴在顺治朝最高当到“弘文院大学士”、“太子太保”的官职,可谓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汉人大臣,也难怪可以成为“北党”的首领。

但关于陈之遴的“晋升”,有人提出了质疑,比如给事中王桢他就指出,陈之遴明明就是前朝的“废官”,为何在大清反而步步高升,言外之意,就是说陈之遴有“关系”。

也是党争爆发后,才让陈之遴的朋党事发,不久后被彻查,就找到了陈之遴和吴良辅的“结交”、“舞弊”、“受贿”等等证据,而顺藤摸瓜,又发现吴良辅不仅和陈之遴有所来往,还跟很多官员有着一样的交集。

东窗事发,顺治帝此前可能知晓,但他瞒不住天下人,更别说吴良辅就是在“打”他的脸,明知故犯,当时的朝堂还有孝庄太后纷纷要求顺治帝处死吴良辅,而顺治帝却犹豫了,在一番权衡下,顺治帝以“牵连过多”,反而将陈之遴革职便算结案,顺治的处理方法让人诟病。

保太监,废大臣,这是什么操作?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第4张

所以关于处死吴良辅这件事,在顺治十五年的时候朝堂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了,但顺治非要保住他,没人能奈何吴良辅,宦官无权干涉朝政,犯同样的,朝廷的大臣也不能通过他们的司法程序来审判吴良辅,吴良辅说到底就是顺治的私产,一切都由顺治说了算。

可顺治能保吴良辅一时,却保不了一世,顺治十八年,顺治决定给吴良辅一个选择作为“替死”,那就是出家为僧,从此脱离红尘。

吴良辅自然是应允,面对顺治的保护,他早已经死而无憾了。

顺治在位时,他极其钟爱董鄂妃,其他的什么皇后妃子一概被冷落,包括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都是如此,而董鄂妃和吴良辅的感情也很好,吴良辅知道讨好董鄂妃就是他前途所在,所以有着董鄂妃的青睐,吴良辅根本不可能被杀。

但也是吴良辅出家,间接“害死”了顺治帝。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对董鄂妃用情至深的顺治悲痛欲绝,而在佛教中,如果有一个人能为去世的人“日夜祈福”,那么就能令逝者有一个好的来生,顺治思来想去,便让吴良辅出家,面对为董鄂妃祈福的选择,吴良辅二话不说答应了。

几个月后,顺治为吴良辅选好了北京的“悯忠寺”,让吴良辅在这里剃发出家,而顺治则是在一旁“观礼”,以示对吴良辅的恩宠。

也就是在观礼的时候,顺治帝就走出皇宫这么一趟,他便染上了天花。

天花在当时乃是绝症,顺治为了避免自己的几个皇子感染天花,在他们年幼时就将他们打发到宫外去住,其中也包括了年幼的康熙,但康熙运气不好,还是染上了天花,所幸孝庄和苏麻喇姑的不放弃与悉心照顾,康熙熬了过来。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第5张

但康熙熬过天花,这本就是当时极为难得的事情,康熙能行,顺治就未必能行,而顺治经历了董鄂妃的离世后,内心十分悲痛,对自己的生已然不看重了,于是在染上天花的一个星期内,顺治经历了病重最终病逝,没有一点余地可以挽回,顺治在临终前,安排了康熙继承皇位,此时的康熙年仅八岁,根本无法亲政,所以一切大权都由孝庄来把持。

在顺治驾崩后,孝庄立即对已经出家的吴良辅下了一道旨意,以他“变易祖宗制度”的罪名从而处死他,所以下令处死吴良辅的根本不是康熙而是孝庄太后,而孝庄给予吴良辅的罪名正是吴良辅此前的种种过错。

处死吴良辅的“程序”还是通过朝廷颁布的,而这个程序就是以康熙“圣旨”的名义公布出来,其中细数了吴良辅的五大罪过:

一、吴良辅违背了清太祖、清太宗不设宦官的政策。

二、吴良辅违背了顺治帝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

三、吴良辅倡议设立十三衙门,实则以十三衙门为触手干涉朝政。

四、吴良辅贪污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克扣军人的饷银。

五、吴良辅甚至有意在顺治失意懒散的时候把持朝政,罪该万死。

五项罪名一出,吴良辅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而十三衙门也跟着吴良辅彻底烟消云散,但关于吴良辅的罪名中,根本没有吴良辅“淫乱”后宫的说法,吴良辅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太监,而大太监一般都是“彻底”的太监,与那些并不彻底的太监又是不同的。

事实上,孝庄太后是很“痛恨”吴良辅的。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第6张

因为吴良辅间接害死了顺治,当时的顺治正值壮年,只要不死那就是前途无量,当一个千古一帝不在话下,可就为了去观礼吴良辅出家,顺治染上了不能治愈的天花,最终死在皇宫中,孝庄一想起儿子这属于是“惨死”便悲痛欲绝,气便都撒在了吴良辅的身上。

除此之外,吴良辅也曾因为董鄂妃的事被孝庄视为“眼中钉”。

当年顺治特别宠爱董鄂妃,一度要将董鄂妃册封为皇后,试图废掉孝庄前后给他安排的皇后,面对顺治的疯狂行为,孝庄自然是不同意,于是在顺治的婚姻感情问题上和顺治爆发了巨大的冲突,母子一度失和,孝庄不得不善待董鄂妃来缓和母子矛盾。

但孝庄再如何善待董鄂妃,都不可能让董鄂妃当皇后,而吴良辅是顺治的心腹太监,自然也向着顺治和董鄂妃,他屡次站在董鄂妃的立场上和顺治的其他后宫斗,也就董鄂妃心地善良,不然的话吴良辅恐怕就要上演“后宫大乱斗”了,但即便如此、都没人敢保证吴良辅没有“暗算”过顺治的皇后们。

吴良辅深受顺治帝宠幸,为何康熙即位后立刻杀了他? 第7张

而顺治的皇后,一直都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她们代表了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利益,所以孝庄太后痛恨吴良辅那是情有可原的,特别是他还有“挑拨”太后和皇帝关系的嫌疑,放在谁的手里,都不可能让吴良辅活。

关于处死吴良辅一事,只能说是康熙童年记忆里的一个片段,康熙无权对吴良辅做出审判,他还要经历鳌拜的专权数年才开始走向成熟,康熙和顺治的人生轨迹很少,冲龄登基,背负的责任和智力、思想完全不相符合。

或许康熙长大后回头看,也会觉得吴良辅做得不妥吧。

至于吴良辅和他的母亲有染这事,康熙可能也想不到后人还能杜撰出这么一个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