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来源:趣史斋    阅读: 1.4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在古代的庙号制度中,“太宗”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庙号,历史上先后有二十位帝王获此庙号。然而,如果细心了解这二十位“太宗”,会发现除了南梁太宗萧纲(庙号原为高宗)、夏太宗李德明和金太宗完颜晟三位之外,其余十七位“太宗”的即位过程或多或少都有问题。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1.汉太宗刘恒:“诸吕之乱”后即位。刘恒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薄姬在刘邦后宫之中并不受宠。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平定代地陈豨叛乱后,册立年仅八岁的刘恒为代王,此后刘恒就藩代地长达十五年。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长期把持朝政,并大肆提拔册封吕氏族人。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陈平周勃等人以吕氏谋反为由,于“诸吕之乱”事件中铲除吕氏势力,并废掉吕后所立的后少帝刘弘,商议之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2.吴太宗孙休:权臣孙綝废孙亮后所立。孙休是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后被册封为琅琊王。孙权病逝之后,年仅九岁的太子孙亮继承皇位,辅政大臣诸葛恪执掌军政大权,后诸葛恪因伐魏失败声威受损,为稳住权势而日益独断专权,结果被孙亮与孙峻联手诛除,后孙峻又先后诛除孙仪、张怡、林恂等人,在孙鲁班支持下掌控朝政大权。

五凤三年(256年),权臣孙峻去世,临终前将权力移交给堂弟孙綝,早已对孙峻专权不满的大臣们纷纷反对,结果吕据、滕胤惨遭族灭,孙封自尽,镇军将军孙壹叛逃,孙綝得以大权在握。太平三年(258年)九月,对孙綝专权早已不满的少帝孙亮,联合孙鲁班、太长全尚、将军刘承等意图诛除孙綝,结果事泄失败,孙綝遂废少帝孙亮,改立孙休为帝。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2张

3.晋太宗司马昱:权臣桓温废司马奕后所立。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幼子,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受封琅邪王、会稽王,晋穆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尚书令何充共同辅政。何充逝世后,司马昱总理朝政。何充在世时,为对抗庾氏,有意重用桓温,却不想桓温迅速做大,并凭借北伐声威日盛。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本想再度北伐建立功勋,然后借机夺取政权,但却不想北伐失败而声威大损,为了重振声威,桓温便在郗超建议下,决定废帝立威。同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迫使褚太后下诏废除司马奕,改为拥立司马昱为帝。

4.成汉太宗李雄:成汉开国皇帝。李雄乃巴氐族人,西晋末年随父亲李特率领流民起义,被任命为前将军,作战极为勇猛。太安二年(303年),在父亲李特和兄长李荡相继战死,叔父李流病故后,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占据巴蜀之地。

永兴元年(304年),在将领们的拥立下,李雄自立为成都王,改年号建兴。建兴三年(306年),李雄又在范长生劝说下自立为帝,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3张

5.后赵太宗石寇觅:石虎夺取皇位后追尊。石寇觅乃羯族人,是后赵武帝石虎的父亲,因其早逝,石虎被石勒的父亲石周曷朱收为义子。西晋末年,随着西晋统治崩溃,石虎随石勒起兵征战天下,攻灭前赵后,建立后赵政权。

建平四年(333年)七月二十一日,石勒去世,石虎劫持太子石弘,并让儿子石邃带兵入宫。不过,石虎并未立即夺位,而是拥立石弘为帝,直到消灭石聪、石生、石朗等反对派后,才于延熙元年(334年)废杀石弘,自立为居摄天王,后于太宁元年(349年)称帝正式称帝,并追尊父亲石寇觅为太宗。

6.前凉太宗张茂:前凉发生政变后即位。张茂是凉武王张轨之子,凉昭王张寔胞弟,早年曾被西晋征召为官,但皆被其拒绝。建兴二年(314年),朝廷征召张茂为侍中,张茂则以父亲病重为由拒绝,同年五月其父张轨病逝,其兄张寔承袭其位。当时,由于中原内乱,凉州与西晋朝廷的联系已经基本中断,俨然一个割据势力。

建兴六年(318年),张寔建立前凉政权,但仅仅两年后,张寔便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张寔死后,左司马阴元等人认为张寔的儿子张骏年幼,于是推举张茂为平西将军、凉州牧,张茂替兄报仇,杀死阎沙及其党羽数百人。侄孙张祚称帝后,张茂被追尊为太宗。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4张

7.前秦太宗苻登:哀帝符丕被杀后即位。苻登是前秦天王苻坚族孙,颍川王符敞之子,先后担任秦州长史、殿中上将军、羽林监、长安令、扬武将军、狄道长等职。“肥水之战”后,前秦统治崩溃,不久后苻坚去世,哀帝符丕即位,艰难维持局面,苻登因忠心耿耿而颇受倚重。

前秦太安二年(386年)八月,哀帝符丕率兵攻打叛乱的慕容永,但却遭遇战败,在向南奔往东垣途中,又遭到东晋扬威将军冯该截杀,符丕战败被杀。符丕死后,其子渤海王苻懿、济北王苻昶投奔苻登,苻登遂被众人拥立为帝。

8.北魏太宗拓跋嗣:父亲被杀后平叛即位。拓跋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其自幼聪明睿智,于天兴六年(403年)十月获封齐王,拜相国,授车骑大将军。作为钦定继承人,按照“立子杀母”的习俗,其母刘贵人被道武帝赐死。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贺夫人因为过失被囚禁在宫中,其子拓跋绍得知消息后,本就凶恶残忍的他,在与帐下武士、宦官商议后,潜入宫中杀死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绍虽然弑父成功,但却无法掌控朝局,拓跋嗣得知消息后从外地赶回,文武官员群起响应,宫中卫士亦倒戈擒获拓跋绍,后拓跋嗣下令处死拓跋绍母子及其同党。该月十七日,拓跋嗣继承皇位。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5张

9.刘宋太宗刘彧:政变诛除废帝后即位。刘彧是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兄长刘骏在位时,刘彧初封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并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领军将军等要职。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刘骏病逝,其子刘子业继位,刘子业不仅好色无度、极度凶残,而且因猜忌几位叔父而对其百般虐待,刘彧不仅被其戏称为“猪王”,更是差点被杀。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刘彧派亲信联手刘子业的侍卫寿寂之等,将刘子业诛杀,刘彧在弟弟刘休仁等人拥立下即位。

10.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退位。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出身武将世家的他,自少年时起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李世民随父亲李渊发动起义,攻入关中后建立大唐,并在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然而,正是由于李世民太过功劳卓著,遭至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兄弟二人渐渐势成水火,于朝中各自结党对抗。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被迫立其为太子。八月初九,李渊正式传位于李世民。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6张

11.闽太宗王延钧:杀兄自立。王延钧是闽太祖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审知病逝,继位的长子王延翰不仅骄奢淫逸,而且轻视欺辱其弟,继位不足一月便让弟弟王延钧出任泉州刺史。之后,王延翰又到处搜刮美女充实后宫,王延钧屡次上书劝谏,另王延翰极度不满,兄弟二人就此失和。

当初,闽太祖王审知在位之时,其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便和长子王延翰不和,之后王延翰又让王延禀替自己搜罗美女,结果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迅速加剧。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王延钧与王延禀联手起兵,擒获并杀害王延翰后,王延钧即位。

12.辽太宗耶律德光:击败兄长继承皇位。耶律德光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倍之弟。作为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早在耶律阿保机称帝的次月,即916年3月,十八岁的耶律倍便被立为了皇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不过,耶律倍虽是耶律阿保机钦定的继承人,但由于其全盘汉化的主张,却为其即位,埋下了一丝隐患。

天显元年(926年)七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攻灭渤海国班师途中病逝,由于其生前并未交代后事,耶律德光与耶律倍围绕皇位展开争夺。于是,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皇后述律平要求契丹贵族推举,耶律倍的汉化主张本就损害了契丹贵族的利益,再加上皇后述律平同样奉行草原本位主义,结果耶律倍败下阵来。无奈之下,耶律倍只得主动请求将皇位让给弟弟,耶律德光遂于天显二年(927年)底即皇帝位。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7张

13.大理太宗段思良:废黜侄子自立为帝。段思良是大理太祖段思平之弟,在大理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段思良颇有功劳,因此兄长段思平对其颇有信任,乃是当时大理皇室中的实权人物。

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太祖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即位,可惜好景不长,段思英在位仅一年,便因权力之争,被叔叔段思良废为僧人,段思良遂自立为帝。

14.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成谜。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赵匡义。赵光义在后周时荫补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开国后,先人殿前都虞候,后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开始出任开封尹,并在十余年后获封晋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宋太宗赵匡胤于雪夜召见赵光义,外人难闻其声,只见烛影下赵炅有时离席,如同谦逊退避之状,随后赵匡胤将柱斧朝地上划,大声对赵炅说:“好为之”。次日,赵匡胤驾崩,再次日,赵光义即位。自古以来,便广为流传赵光义弑兄即位的说法,但真相到底如何,目前仍有争议。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8张

15.元太宗窝阔台:拖雷夺位失败。窝阔台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三子,成吉思汗当初在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四个嫡子中,最喜爱的是战功卓著的幼子拖雷,不过后来他意识到足智多谋,治国能力更强的窝阔台才是更为合适的继承人,于是多次对外宣布将由窝阔台继承汗位。

不过,蒙古的汗位并不由可汗一人决定,而需要库里勒台大会最终决定。更为要命的是,当初成吉思汗制定了一套“幼子守灶”制度,即在分配财产时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因此,当绍定二年(1229年)八月召开库里勒台大会时,便有不少人要求恪守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大会争执长达四十天,后因察合台的权力支持,拖雷这才败下阵来。

16、明太宗朱棣:“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子为王,十岁的朱棣获封燕王,并在十年后就藩北平。此后,朱棣常年为大明戍守边疆,多次率兵出击北元,并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因而声望日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随后开始厉行削藩,在连削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后,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靖难。后历经四年征战,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放火焚烧侧殿后下落不明,朱棣即皇帝位。朱棣的庙号本为太宗,后于嘉靖年间改为明成祖。

历史上有二十位“太宗”,为何有十七位非正常即位的? 第9张

17.清太宗皇太极:即位过程仍有争议。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四大贝勒中位居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抑郁而逝,四大贝勒中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皆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丧失继承汗位的资格,加之几人之中本就以皇太极实力最强,于是在同年九月一日皇太极继承汗位。

关于皇太极即位的争议,主要在于阿巴亥之子多尔衮,虽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表明皇太极的即位没有问题,但朝鲜史料《春坡堂日月录》中却明确指出,努尔哈赤临终时曾遗命多尔衮继承汗位,代善代为摄政,但努尔哈赤死后,代善却转头支持了皇太极,这也是皇太极等人迫使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的原因。至于真相到底如何,目前已经无人能够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