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秦国为什么逢战必屠杀?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秦国为什么逢战必屠杀?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来源:趣史斋    阅读: 1.3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秦时期的华夏,一切都和谜一样,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有战士人头筑起的血腥京观、有为知己者死的士。当世界还是茹毛饮血时,华夏已诞生了野蛮的、灿烂的、可敬的文明。然而当年这一切慢慢被时间掩埋,我们今天就通过相对保存完整的华夏地理,去看一段先秦华夏的智慧。

为杀戮而生的秦人

打开山西地图,在现在的高平,可以发现很多名字很有意思的村庄,箭头村、围城村、王降村……这些非常具有战争特色的名称,无不在诉说着这里有一段过往。是的,现在的高平,在战国时叫“长平”,这个名字就像华夏历史上一块流血的疤。战国时,秦人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并坑杀了四十万降卒。

秦国为什么逢战必屠杀?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但这只是秦人众多流血盛宴中的一场,从史书中,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到:公元前331年,秦人斩魏军八万人,公元前318年,斩韩、魏、赵、燕、齐联军八万两千人,公元307年,斩韩军六万人,公元前273年,秦人斩首魏赵联军十五万人,公元前264年,斩首韩人五万……

秦国为什么逢战必屠杀?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第2张

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秦人的统一,不是建立在文治武功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将中原各国人口消耗殆尽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历史上以杀戮来达到征服目的的只有三次,一次是秦,一次是蒙古人还有一次是清朝对准噶尔人的镇压。在大部分时候,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和利益的再分配,并不以杀戮为目的。

而秦人之所以残暴,和中国首次进入帝国模式有关,秦统一前,除了饱有见识的士,每一个国家的基层人民都有其各自的归属感,哪怕战败被俘,楚国人依旧认为自己是楚国人,即时暂时的投降也只是为了逃回楚国,然后继续拿起武器和敌国作战,真正真心实意投降敌国的人非常非常少。反而在秦国统一后,人们认可了统一的好处,并认可了华夏一家,因此秦之后的战争,人们随时做好了归顺胜利者的准备,此时杀戮成为了辅助手段,人心成为重点。

战争机器如何炼成

在上一篇,《从蛮夷到关中,秦人崛起的战略密码》我们说到统一关中的秦人实力尚弱,甚至在关中东北角唯一的缺口都被魏人利用,导致秦人丢失了小半个关中(魏国河西之地)和东部要塞函谷关。而弱小的秦是怎么成为战国后期那台战争机器的呢?

答案就是变法,这是一场中国最伟大的变法之一。公元356年和公元350年,商鞅秦孝公的支持下连续两次进行变法,彻底将弱秦打造成了一个专门为战争服务的机器。商鞅的变法涉及领域之广,变法力度之深和变法时间之紧,注定这场变法血腥而又激进,今天我们只讲最重要的四点。

一、中央集权,

商鞅之前的华夏,由于管理半径原因,普遍采取分封制,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又将有限的地盘继续分封给下级封君,国家不直接插手下属各封地管理。而商鞅设定了中国沿用数千年的郡县制,由中央派遣流官直接管理,并在民间实行户籍制、五保制,强化对人民的监督和管理。中央集权后的秦在同样的人口和土地情况下可以募集更多的战兵和粮草。用现代的话来说中央集权就是“不让中间商赚差价”,在这里商鞅得罪了秦国所有的“中间商”(老贵族封君)

二、战略资源控制

限制人民流动,通过土地固定每一个人民,所有农民只要活着一天,唯一的工作就是生产,所得除了满足自己所需,其余全部通过政府渠道流通到军方。这里商鞅举国之力打造了一个战争财政系统。不要小看这个财政系统,比如今天的朝鲜,国小民寡,而通过举国财政的倾斜,也打造了一个美帝不敢小觑的政治势力

三、军功授爵

无军功不授爵,将整个社会阶层的调整与军功绝对挂钩,并设定二十个爵级,根据军功依次积累。前面的举措都为了将国民打造成一台巨大机器的若干零件,而唯一的社会活力的来源有且只有军功。

四、接纳流民

秦国相对关东势力发展晚,人口少,土地面积充足,而关东则人多地少,秦人通过变法鼓励六国向秦移民,而为保障军队的绝对忠诚,这些移民只能成为农民,三代以后方可服兵役。战兵依旧由老秦人担任,这里商鞅深谙后世“人口红利”之道。

秦国为什么逢战必屠杀?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第3张

商鞅变法,竖木为信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一个生活在秦国的人,不管他是何等职业,都会被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纳入国家军事体系中,要不上战场,要不做后勤。这个国家没有钟鸣鼎食,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诗韵悠扬。这就是法家,为战争和集权而生的法家,法家为秦国打造了一套能够产生足够军人和粮食的战争机器。

维系这个体系的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扩张,不断的扩张,所以这也是“六王毕、四海一”之后秦国飞速奔溃的原因,因为扩张停下来了,但这台国家机器因为惯性无法彻底刹车。当统一后,迁六国贵族入咸阳,秦人才从这些失败者口中知道了关东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他们生活了几百年的秦国竟只是个机器,因此秦人也不满了,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秦国的灭亡。

战国无序时代的序幕

经过厚积薄发的秦人,终于开始磨刀霍霍向关东,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关中被魏国占据的河西之地(前文有提到)。在此之前针对河西秦国已经发起过四次大规模作战了,而这次的时机也最佳。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齐国,由于孙膑的计策,魏国主将庞涓兵败自杀。魏文公之后的几代魏国国君失去了先辈的锐智,也丧失了魏国坚定向西的扩张战略,转而陷入与东部的各种无意义的局部战争中。马陵之败让整个魏国丧失了几乎整个东部军团。

就在魏国东线失利的关键点上,秦孝公以商鞅为帅,开始了针对河西之地的军事行动。而镇守河西的魏军主帅是公子卬,早期商鞅在魏国时曾与其交好,于是商鞅写信予公子卬,回顾过往交情并希望促成二人见面并缔结盟约。当公子卬按春秋之时的君子之礼欣然前往会盟地点时,商鞅暗藏伏兵尽出,扣留了公子卬,并迅速挥兵东进击溃了魏军。

秦国为什么逢战必屠杀?秦人为何如此残暴? 第4张

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军路线图

这场战争让魏国失去了河西所有的领土,更重要的是秦人夺回了函谷关,关中一统,自此秦人向东只剩坦途。失去河西的魏国,其首都安邑就在黄河以东,与秦国边境只隔了一条黄河,魏惠王不得不迁都大梁(现开封),远远避开了秦国。魏国的迁都标志着河西之地的彻底丢失,秦人可以从容的用商鞅之法,慢慢消化河西之地,让河西成为国家机器的又一台发动机。

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的这场战斗宣示了秦国这台战争机器杀戮和掠夺的本质。他们蔑视春秋时期的各项君子协定,他们践踏礼仪,因为只有杀戮和掠夺带来的补给才能源源不断的支撑国家机器不断运行。而礼义,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在国家机器的飞速运转下,秦人开启了战国的无序时代,一个礼义崩坏的时代彻底开始了。

变法图强的秦国,夺下河西之地后,依靠法家快速的消化着夺下的地盘,汲取着土地的每一寸营养补给到国家机器中。此时的秦人应该继续东扩,去不断获取土地,获取功勋。但是此时的秦国君臣陷入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朝争中,秦人对于未来的战略路线有了两个极端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