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明朝官员杨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为何不带书童?

明朝官员杨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为何不带书童?

来源:趣史斋    阅读: 1.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按照明朝那个时候的风气,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至少都会带一个书童陪伴在身边,那么明朝官员杨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为何不带书童?其实原因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他家没钱而已。

杨鼎是明朝前中期的一个官员,出生在陕西咸宁,从小家里贫寒,但依旧坚持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宣德十年,他参加陕西那边的乡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到了正统四年时,杨鼎又获得了会试第一名和殿试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授予了翰林编修的官职,并于正统十二年进入东阁进行深度学习

当时,杨鼎曾经上书给朱祁镇,建言修饬戎备,结果遭到同辈的讥讽,认为其十分迂腐不堪,但杨鼎并没有因为这些闲言碎语而动摇,他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久后也先带领瓦剌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入侵,明王朝边疆多处报警,英宗皇帝朱祁镇,赶紧提拔杨鼎为行监察御史,前往兖州进行募兵。只可惜,杨鼎的兵还没招募好,就爆发了土木堡之变

景泰三年,杨鼎被升任为侍讲兼中允,两年后又越级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到了天顺初年的时候,被调任为户部左侍郎。天顺三年时候,杨鼎因为陪同祭祀皇帝陵寝,做得不严谨,而被导致郎当下狱,但不久后通过赎杖还职。到了成化七年的时候,杨鼎便顶替了马昂的位置,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同时任命翁世资为户部侍郎,去辅佐杨鼎处理户部的大小事情。

当时,明王朝的西北边疆陕西一带经常有兵事,外有敌寇侵略,内有流民造反,朝廷在当地常常需要驻扎大批兵马,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宪宗皇帝朱见深想要在当地征收边饷,以减免朝廷在当地驻军所造成的财政压力。

但原本陕西一带就比较苦寒,没有边饷都已经快活不下去了,如今若再加上边饷,是嫌弃当地的流民造反次数不够多,烈度不够大吗?

明朝官员杨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为何不带书童?

所以户部尚书杨鼎坚决反对这一政策,表示陕西一带的流民常常有数万之多,急之容易生变,置之又有后忧。请求在当地暂设监司一人,专门管理对于流民的安抚问题。如果这些流民愿意入当地籍贯的,就让他们居住下来,和守臣一起练士马,修城池;如果不愿意入籍的话,就给点路费,把他们遣散走就行了。如此一来,陕西一带不难安定,朱见深最终采纳了杨鼎的意见。

明朝官员杨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为何不带书童? 第2张

成化十五年十二月,杨鼎正式致仕,朱见深特意每月拨给他二石米,给仆役四名,直到去世为止。明朝大臣致仕后有给赏赐的这一惯例,就是从杨鼎开始的。杨鼎本人于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