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 政事堂本来只是唐朝宰相开会的地方,如何成为核心权力机构?

政事堂本来只是唐朝宰相开会的地方,如何成为核心权力机构?

来源:趣史斋    阅读: 2.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原本只是个会议室的“政事堂”如何成为唐朝的核心权力机构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官制比较了解的朋友对“政事堂”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政事堂在贞观后期逐渐成为核心权力机构,能进入政事堂的官员才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也成为政事堂的下属机构。

奇怪的是,政事堂本来只是唐朝宰相开会的会议室而已,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在唐初朝廷中远没有后来那么重要。既然如此,原本只是个会议室的“政事堂”是如何成为唐朝的核心权力机构呢?

政事堂本来只是唐朝宰相开会的地方,如何成为核心权力机构?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朝廷的官方文件都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后才算正式生效。“三省制”的优点是可以减少施政错误,但缺点是环节较多导致效率低下。

比如中书省把起草的文件送到门下省,结果当场被驳回。中书省官员只能从门下省那把文件草稿取回来重新起草然后再送过去。如此反复多次让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不胜其烦,工作效率降低。

政事堂本来只是唐朝宰相开会的地方,如何成为核心权力机构? 第2张

中书省的长官后来干脆就在政事堂开会的时候当着门下省长官的面起草文件,与门下省一起便起草便审核文件。而其他在政事堂开会的官员也可以当场提出意见,省得文件下发后再提出意见。

把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两道程序都集中在政事堂进行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也意味着朝廷大部分文件都是在政事堂制定的。只有在政事堂开会的官员才能参与朝廷政策的核心决策过程。

久而久之,政事堂就从普通的会议室演变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权力机构。唐中宗即位后将政事堂固定安置在中书省,政事堂也就形成了“中书令为主、门下侍中为辅”的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