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物 > 帝王将相 >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

来源:趣史斋    阅读: 4.8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曹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最初,曹髦并未打算与司马昭正面抗衡,而是打算趁司马昭上朝的时候突然发难,结果刚谋划好,这事就被泄露出去了。

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汉晋春秋》

对于地位相近的人而言,谁把谁杀了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真正的困难在于:杀了他之后怎么善后呢?

如果大家都认为,跟着皇帝诛杀权臣不但没有风险,而且会大富大贵,那皇帝根本就不用亲自动手,愿意为他杀死权臣的人,可以从城东排到城西。

如果大家都认为,跟着皇帝诛杀权臣只会引火烧身,而且会祸及家族,那皇帝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随时被人出卖。

大家跟着曹髦杀司马昭,怎么可能没有风险呢?曹髦有能力善后吗?显然没有啊。这才是曹髦决定动手突袭司马昭,立刻就有人向司马昭告密的主要原因。

事已至此,曹髦很清楚已无回头之路,所以他只能强行率众攻打司马昭,这不是热血冲动,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更是一种强迫朝臣站队的做法。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

当曹髦明确表示要与司马昭决裂之后,朝臣们通常只有三种选择:

一、站出来帮司马昭;二、站出来帮曹髦;三、装聋作哑两不相帮。

第三种选择没什么可说的,既无风险又无收益,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曹髦是皇帝,但他没有实权;司马昭有实权,但他只是臣子。

在这种情况下,王经选择站出来帮曹髦,可由于曹髦实力有限,所以王经很快被司马昭杀了全家;

在这种情况下,成济选择站出来帮司马昭,可“以臣弑君”是大不敬,所以成济全家很快被杀。

或许有人认为:司马昭迫于压力,只得拿成济全家开刀,这说明曹髦的控制力并不太差。可实际上,在现场指使成济动手的人是司马昭亲信贾充。

如果司马昭顶不住压力,他肯定要把贾充全家交出来,可事实上,贾充一直很安全,司马昭保得住他。这也从侧面证明:司马昭当时的权力极大,曹魏帝国随时可能灭亡。

但政治斗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变化极快,如果曹髦运气足够好,能过了贾充和成济这一关,没准他真可以干掉司马昭。

想当年秦末乱世,陈胜吴广带着九百人,就敢一路杀向秦帝国的都城咸阳。

面对这种情形,谁都会吓得目瞪口呆:那可是关东六国联军几十万军队都打不下来的地方,你九百人就想杀进函谷关,攻打咸阳城?

但最终的事实把所有人都震住了,就是这九百人,居然真的杀进了函谷关,直逼咸阳城。虽然他们最终被剿灭,但秦帝国也很快灭亡。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曹髦攻打司马昭,很明显是陈胜吴广的所作所为更加不可思议。

政治斗争的过程就是一个站队的过程,如果曹髦真能冒险击杀司马昭,大多数人就有可能在一夜间站到曹髦一边,曹魏帝国或许就能浴火重生。

当然了,这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当时的曹髦而言,这恐怕也是他最后的一点胜算了。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 第2张

看到曹髦大张旗鼓地率众攻打司马昭的时候,我总会联想起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解决曹爽的过程。

想当初,司马懿在决定对曹爽动手的时候,并没有采用谋杀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趁曹爽外出的时候占据洛阳,以尊奉太后的方式号令天下。

此时的曹爽处于死局吗?并没有。此时的曹爽正与皇帝曹芳在一起,他完全有机会到许昌另立中央,对抗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不防范这一手呢?曹爽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因为双方都在等,等着朝臣站队。

如果大家都支持曹爽,那么司马懿此举就是祸国殃民,等待他的结局自然是不得好死;如果大家都支持司马懿,那么曹爽除了束手就擒之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失败了,后世读者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也会发表感叹,司马懿要是在洛阳城内找机会干掉曹爽,然后控制皇帝不就行了吗?

事实上,这种做法当然也是可以的,但很明显不够稳妥,稍有不慎曹魏就要爆发内讧。而司马懿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也相信曹爽翻不了天,所以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法结束了这一切。

司马懿有这种实力和自信,但曹髦显然没有。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 第3张

很多人都认为:曹髦只是一个热血冲动的愣头青,这实在是太小瞧曹髦了。在我看来,曹髦是曹魏历代皇帝中最像曹操的。

在曹操这一生中,经历过三次重要赌局。

第一次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八月,曹操与吕布争夺濮阳,有人密报曹操:自己可以带他潜入濮阳。曹操相信了这个情报,结果差点被吕布的骑兵活捉;

第二次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操听信降臣许攸的建议,亲率骑兵突袭乌巢,烧毁袁绍大军的粮草,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第三次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操与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听信吴将黄盖的诈降,结果在赤壁失利,不得不率军撤离,三家鼎立格局初成。

通过上述三件事,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曹操拥有赌徒性格,他多次以身犯险,最终才搏出了曹魏帝国。

曹髦在己方势弱的时候,选择与司马昭摊牌,和曹操在势弱时候的搏命举动如出一辙,不愧是太祖子孙。

曹髦去世之后,不可避免地被污名化:郭太后亲自发下懿旨,说自己当初瞎了眼,居然把曹髦这个家伙捧上了皇位,实在是有愧于祖宗社稷。

在郭太后的笔下,曹髦变成了一个志大才疏、性情暴戾、不敬尊长又狂悖无道的人,现在曹髦被主持正义的司马昭杀死,应该废除他的封号,以庶人的礼仪下葬。

后来,“宽仁大度”的司马昭看不下去了,他虽然剥夺了曹髦的皇帝封号,但封他为高贵乡公,算是保留了曹魏皇族的一丝颜面。

尽管曹髦失败了,但他的所作所为还是给后世留下了极大影响:宁作高贵乡公(曹髦)死,不作汉献帝生。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长期受制于权臣尔朱荣,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说出了这样的话。

最终,元子攸冒险动手,诛杀了尔朱荣,虽然元子攸很快就给尔朱荣陪葬了,但从此之后,所有权臣在欺负皇帝的时候,心里恐怕都会想起曹髦和元子攸。

帝王将相
后宫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