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世界史 > 巴洛克艺术: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巴洛克艺术: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来源:趣史斋    阅读: 1.8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影响都颇为深远的艺术风格,其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巴洛克艺术还代表了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太受难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巴赫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乐曲介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人们常常把他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

巴洛克艺术: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

他的妻子靠施舍度日,最后死在救济院里。他八岁的女儿一生颠沛,到晚年得到贝多芬的救助。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他的传世名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被估价40芬尼,这只是一堆废纸的价格。然而,人类的艺术史证明,巴赫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创作背景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巴洛克艺术: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第2张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示众的场景;第72分曲把耶稣死去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

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

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

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从肉铺里发现手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且不说大银行家的儿子会不会去肉铺,那个时候的门德尔松根本就没有结婚,这个情节是传记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戏剧性效果的。

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