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百科 > 古文名著 > 明杨继洲(济时)撰《针灸专著》:卷一·调经论 全文

明杨继洲(济时)撰《针灸专著》:卷一·调经论 全文

来源:趣史斋    阅读: 2.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那么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卷一·调经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上下谓膈上下。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歧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明杨继洲(济时)撰《针灸专著》:卷一·调经论 全文

歧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

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明杨继洲(济时)撰《针灸专著》:卷一·调经论 全文 第2张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以奈何?”

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